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

台灣棒球兩盟合併 是票房春藥?還是毒藥?

(2003/1/18刊於新台灣周刊第357期)

曾經誓不兩立的中華職棒聯盟、台灣大聯盟,在2003年1月13日共同簽下協議書,結束了七年的焦土對抗,有驚無險的完成了整合大業,媒體報導一片喝采,彷彿看到台灣棒球的第一隻燕子。兩聯盟合併真的這麼值得高興嗎?其實,真正讓大部份球迷稱快的,是台灣大聯盟終於棄械投降,謝謝收看了!

去年底,媒體就迫不急待的依照慣例,開始放出兩聯盟即將合併的風聲,頻頻向球迷報喜,聲稱球迷期盼已久、眾望所歸的合併案,有譜了,台灣棒球的春天到了、好事近了。然而,合併真的是球迷的期待?合併真的是棒壇的桃花源?合併究竟解決了那些難題?整合了那些資源?為何會是棒界的春天?當體委會主導的合併意向書一披露,不僅引爆了球迷的反對怒火,關心職棒發展的專家球評、各界人士,亦紛紛發出忠告,在未取得球團、球迷的共識、在未發展合作經驗之前,硬要將連手都沒牽過、還沒上一壘的冤家送入洞房,絕非台灣棒球之福。猶言在耳,高層竟以快刀斬亂麻之勢,拒絕婚前健康檢查、課程講習,直接閃電結婚、步上紅毯,幻想只要促成兩聯盟合姻,從此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
為了不影響兩聯盟的婚姻大事,球員最在乎的合約內容、工會運作、生涯紀錄;球迷最關切的轉播媒介、防賭機制、球員養成、球場設備、主場制度及球團最重視的票房收入、贊助企業、轉播權利金等事宜,全被視為枝微末節的開門七件事,所有的反對聲浪,也被當成破壞大局的雜音。台灣棒球體質不健全,基層嗷嗷待哺,三級棒球經費不足、組訓設備匱乏,講美國小、華興中學等球隊瀕臨解散;役男球員制度不完善,選手培訓被迫中斷;球員運動生命受威脅,各級球隊為求勝利,拼命猛操年輕選手、傷害手臂的憾事,一再的重演。面對種種的問題,政府高層、立委諸公們,卻只聚焦在兩聯棒聯盟的合併一事,一切以合併為最高指導原則,只要合併成了,就是對球迷最大的交待。在沒有經過任何周詳的集思廣義、沒有召開過任何一場的公聽會、說明會,就在少數高層人士的主導下,拍板定案了。在整合的過程中,球迷的意見有受到任何的重視嗎?球迷對合併事宜有參與的管道嗎?有發言的權利嗎?傳播媒體、體委會及兩聯盟,有進行過任何意見調查嗎?只要上網看BBS及網站留言,就以廣大球迷的代言人自居?民意、輿論,媒體說了就算?那些沒機會上網的人如何表達自己的心聲?那些沈默的球迷,只能守著電視,盯著報紙,被動的接受高層的安排?近來,各媒體、體育網站,紛紛在網頁上設立投票區,調查球迷對中職改名為「中華聯棒大聯盟」的意向,幾乎是一面倒的反對,但最後還是改名了,球迷的意見重要嗎?不論是反對急就章的合併還是反對改名的球迷,現在也只能完全的妥協、接受了!球迷只能任由高層擺佈、只能照單全收、只能說服自己,沒關係,只要有球賽看就好了,球迷只能逆來順受!

合併前,媒體報導,各界對合併後的職棒發展、票房開發、球迷拓展等面向,均樂觀其成,多了兩支球隊,對戰組合多樣化,大大提升了比賽的競爭性、精彩度及球迷的看球意願。合併後的新鮮感會是票房的保證嗎?難不成以後每年都要再找新球隊來滿足球迷嗎?新加入的兩支有實力落差的球隊、素質參差的球員,會是吸引球迷買票進場的吸票機嗎?合併,除了新鮮感之外,還有什麼可以刺激票房?合併,到底是職棒的危機還是商機?合併,到底是票房的春藥還是毒藥?種種質疑,隨著合併的大勢底定,「一加一小於二」、「一加一小於一點五」、甚至「一加一小於一」的悲觀聲音,才開始不安的傳了出來。為什麼媒體不在合併之前訪問這些不看好合併的領隊、教練?害怕破壞合併大業、成為歷史的罪人?

中職之所以能從殊死戰中告捷,靠的不是聯盟的經營策略、行銷企劃,而是死忠球迷義無反顧的鼎力支持。十三年來,中職的行銷能力一成不變、毫無長進,週邊商品,還是停留在海報、T恤、球帽的階段,甚至向球迷抱怨,聲稱聯盟的活動訊息,因得不到媒體的青睞,無法登上報端,只好在網路上尋求協助,請球迷代為宣傳推廣。而職棒雜誌的銷售,憑藉的也不是專業的訴求,而是死忠球迷毫無保留的熱情支持,一路走來,一樣粗糙的內容品質,球迷還是一樣的捧場,即使因跨頁處理不佳,硬是將彭政閔可愛又無辜的臉龐活生生的切割為二,球迷還是心甘情願的掏出荷包,買回家欣賞、收藏。合併後的台灣職棒環境,又再度重回獨占、壟斷的市場機制,中職在卸下「惡性競爭」的金鐘罩後,再無敷衍搪塞的藉口,球迷更應化被動為主動、轉弱勢為強勢,強力監督聯盟、要求球團,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。期望合併後的中職,一肩扛起台灣職棒運動的興衰,永續經營,因為忍氣吞聲、逆來順受的日子,球迷們已經受夠了!

沒有留言: